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人士称可供注册的虚拟地址供应还很充足,用都用不完,“炒壳的结果就是自己被套”
退休工周阿姨两天前她和她的先生已经在上海自贸区里开始注册两家公司。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周阿姨并没有在自贸区经营业务的渠道,也不打算实际运营公司。她注册的只是一种没有实际办公场所的虚拟地址注册公司。这一虚拟地址说白了就是一个门牌号,年租金为2万元。 她正坐以等待的机会,是自贸区的虚拟注册地址不断被消耗,带动租金跳涨,而她可以届时转让掉手中的公司。在周阿姨的鼓动下,小区的邻居大妈们竟“组团”去自贸区虚拟注册公司。“现在2万买一个公司,半年后可转让(变更法定代表人及经营范围),自贸区的虚拟地址估计也被买得差不多,我们预计可以4万出手。”
周阿姨参与的虚拟地址注册未来是否也会水涨船高?据自贸区管委会办公室介绍,10月8日开始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办理注册的企业每日都有“550家以上、近600家”。但其中有多少属于“虚拟注册”, 他承认,在“虚拟注册”的受理中,可能有相当一批注册者有投机炒作心态。对于这种“炒壳”,他表示炒家**后会作茧自缚,白白浪费租金。“炒壳的结果就是自己被套。” 作茧自缚? “市场是有它的规律的。现在自贸区概念很热,企业注册也在‘风头’上,很多企业主对于企业业务前景并无明确规划,只是注册了再说。”上述管委会办公室人士预计,企业注册的高峰期过去后,注册数量会减少,也将有已注册的企业陆续退出。因此“不可能到饱和了注册不进去的程度”。 在管委会人士看来,现在自贸区采用的是“宽进严管”方式,宽进有可能会产生虚拟注册企业,但由于后期“严管”,估计这类企业也无法生存。 对于个别中介传出的“管委会控制注册企业量”或“控制虚拟地址供应量”的风声,该名管委会办公室人士称,管委会不会做此类限制,也不会接触出租方,注册企业将是自由的。他表示,目前的每日注册数量和窗口放号是受制于工商核名等方面的业务能力限制。据其所知,可供注册的虚拟地址供应还很充足,“用都用不完”。 对于**受市场欢迎的外高桥保税区内共有多少可供虚拟注册的门牌号供应量,该人士称目前没有具体统计。但他进而告诉记者,保税区有很多高楼,“多的就是房子”,而一个用于虚拟注册的小隔间才13平方米左右,这样的小隔间可以划出很多,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他表示,即便外高桥保税区的虚拟注册地址被大量征用了,自贸区区域还包括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那里还可以寻找注册地址。
大批量的用以虚拟注册的场地的权利人是园区内的几家大型开发公司,比如外高桥集团下的数家开发公司,而2万元的门牌号年租金实际也是这些开发公司给予市场的报价,由此形成了一道价格参考线。 有管委会人士告诉本报一个逻辑:如果市场整体租金过高,那些有实际业务运作的大公司的租金也会升高。如果注册公司的市场需求真有这么大,或许试验区也会扩容;如果市场需求中有太多炒作成分,造成租金哄抬,那政府很可能会有相应监管措施出台。
解密“虚拟注册” :对“虚拟注册”的不了解是市场上一批炒客盲目跟风的原因。不少注册者不知道房源何来,因此相信“虚拟注册地址会很快用完”的说法。更甚至有代理中介在拉拢客户时谎称2万的年租金是“政府定价、政府收取”。一类是区内的多家开发公司,他们将一些厂房或仓库划割成每间10余平方米的用地,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牌号,然后向市场(包括中介)批量提供这些门牌号作为注册地址,租金正是目前的主流定价:2万元/年。但由于这些厂房或仓库本有其用,因此不适宜注册公司进入办公。 另一类,是外高桥保税区在约20年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小业主模式”。